来源:Pearson
翻译:小桔
版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风力搬运作用
▼
蠕移
粒径较大的砂粒会随着风力的牵引作用,
沿着地面发生滑动或者滚动。
跃移
粒径较小的砂粒的沉积物会以跳跃的方式前移,
是风力搬运的最主要形式。
悬移
细而轻的砂粒在风力的吹扬下,
悬浮在气流中移动,是风力搬运距离最远的方式。
颗粒越细搬运距离越远。
搬运能力取决于风速。
被风吹扬的颗粒大小与风速成正比,
风速越大,搬运的颗粒越粗,移动的距离越远。
水流搬运作用
▼
推移
类似于蠕移,水流作用使得砂粒沿着沟底或者河床滑动活着滚动。
跃移
一定大小的砂粒在水流作用下跳跃前进。
悬移
水流中的细粒物质成悬浮状态随水流运动。
搬运能力取决于流速。
交错层理
▼
风力或者水流作用将沙丘一侧的砂粒
顺着迎风面搬运到沙丘的另一侧,
并从沙丘顶部顺层滚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背风面形成一系列纹层组成的斜层系。
纹层的倾向可以指示风力或者水流的流向。
冰川生长与消退
▼
冰雪积累高峰期,冰川沿着山谷向下流动。
冰雪的积累体积超过消融体积时,
冰川会向前移动,平衡线也会向前移动。
当冰川的积累量和消融量平衡时,
冰川体积保持不变,运动再次恢复稳定。
与生长过程相反,当积累量小于消融量时,
冰川会向后移动,平衡线向后移动。
许多冰川底部的侵蚀地貌会因此显现。
冰川地壳均衡
▼
冰川生长期,不断加大的重量将高硬度的陆壳
挤入高粘度的地幔中,
地幔从坳陷区向两侧流动,
并在坳陷区附近抬升地壳。
冰川消融期,过程相反。
之前的坳陷区逐渐抬升,隆起区逐渐下沉。
整个过程非常缓慢。
冰川侵蚀
▼
冰川主要通过对冰床的拔蚀和挖掘作用进行侵蚀。
冰川自身的重量和冰体的运动,
致使底床基岩破碎,
冰雪融水渗入节理、裂隙,使其扩大,
岩块不断破碎,
当这些松动的岩石和冰川冻结在一起,
冰川向前运动就把岩块拔起带走。
冰斗是冰川拔蚀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
冰川沉积
▼
在运动速率降低或者发生消融时,
冰川携带的各种碎屑物会沉积下来。
图示的沉积物称为终碛,
是冰川在某一稳定时期,
沉积物在冰川末端连续堆积而成。
不同的稳定期会形成不同的冰碛物。
泛滥平原
▼
河流在洪水期溢出河床后堆积而成的平原,
也称为河漫滩平原,
常发育在河流的中下游。
洪水溢出河道,携带的沉积物在岸边沉积下来,
形成断面呈楔形的天然堤。
不同期次的洪水泛滥,
天然堤会逐渐抬升,
同时也提高了河岸的高度。
曲流河
▼
曲流河在发育过程中,
会形成河道、河谷、牛轭湖、点坝、泛滥平原等。
牛轭湖
▼
图示箭头所指就是水流流速最快的部位。
河流流动过程中,
凹岸的水流流速快,容易受到侵蚀,
凸岸水流流速慢,不易受到侵蚀,
以堆积为主,形成点坝。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截弯取直形成牛轭湖,
牛轭湖干涸后,沉积物暴露地表,
称为废弃河道。
河流阶地
▼
河流在不断下切侵蚀河谷时,
也会发生横向侵蚀,
形成不同期次的泛滥平原,
先前河谷的高度会位于洪水位以上,
呈现出阶梯状分布的河谷地形。
河流阶地是侵蚀和沉积交替进行的。
阶地越向高处,年代越老。
浊流沉积和递变层理
▼
浊流属于密度流,
由于浊流中含有砂、粉砂等多种悬浮物质,
密度要高于周围海水,
在重力驱动下会发生顺坡流动。
浊流沿着大陆坡向下流动,
侵蚀形成海底峡谷。
浊流沉积物呈现明显的下粗上细的沉积层理,
称为鲍马序列。
图中显示了三个不同期次的浊流形成的沉积序列。
波浪运动
▼
一个波浪在从深水向浅水再向岸边移动过程中,
会发生形态变化。
深水区
波浪的运动一直处于水介质中,
未触及基底,是波长恒定的波形。
波浪做圆形运动。
浅水区
波浪触及基底,波形发生变化,波长缩短。
波浪做椭圆运动。
按照波浪形态,
还可以分为依次为增浪带、升浪带、
破浪带、碎浪带、冲浪带。
波浪折射
▼
波浪从深水向岸边传播过程中,
波峰线会随着海底地形变得弯曲,
最终趋向于海岸线相适应或者接近平行。
图中的海岬处,箭头所指的波向线变得集中,称为辐聚。
海湾处,波向线变得分散,称为辐散。
夏季海滩沉积
▼
冬季向夏季转变后,海浪变长变浅。
这些波浪逐渐将沿岸沙坝的沙子
从浅水区搬运到岸边堆积,形成沙滩。
随着时间推移,海岸线后移,沙滩变宽。
图示为加利福尼亚拉霍亚的波默尔海滩。
声呐和回声定位
▼
海进沉积序列
▼
当海平面上升时,3个沉积层向岸边移动,
形成自下而上为砂岩、泥岩、石灰岩的垂向沉积序列,
记录了海进过程中的沉积物变化和垂向叠置关系。
海退沉积序列
▼
当海平面下降时,3个沉积层远离岸边移动,
形成自下而上为石灰岩、泥岩、砂岩的垂向沉积序列,
记录了海退过程中的沉积物变化和垂向叠置关系。
障壁岛的运动
▼
随着海平面上升,靠海一侧的砂质碎屑物不断地
越过障壁岛的顶部向岸边迁移,
导致障壁岛不断向岸边移动。
这也是随着海平面上升,
障壁岛没有消失的原因。
图示的泥炭层是很好的标志层,
从运动前在障壁岛的左侧到运动后在障壁岛的右侧出露,
很好的说明了障壁岛的运动机制。
来源:Pearson
翻译:小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