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投资风险预测 >凛冬里的中国电影,到底应该怎么投? 九鼎投资

凛冬里的中国电影,到底应该怎么投? 九鼎投资

2023-05-10 14:56:27

今天,第89届奥斯卡颁奖礼在美国洛杉矶杜比剧院举行。最佳影片奖在一个乌龙大反转后,最终花落《月光男孩》。细数今年提名最佳影片的9部作品,除去关注度超高的《爱乐之城》,还有两部也已经登陆中国内地的大银幕——2016年末的《血战钢锯岭》和2017年初的《降临》,三部影片分别拿下近2亿、4.26亿和1.09亿票房。

制作一个奥斯卡小金人大约需要400美元,但获得一个奥斯卡提名却能为一部影片带来上百万美元的票房收入。眺望大洋彼岸,北美电影市场看似依然火热。相较之下,近两年的中国电影则显得寒意逼人。不少“赚快钱”的资本相继退出,市场开始逐渐回归理性。


票房逆市缩水

中国电影告别野蛮生长

票房就是中国电影市场的GDP。“票房至上”,无疑是现阶段最重要的市场原则。

从大趋势来看,过去几年的中国电影业,曾经历票房狂奔,连年保持25%以上的极高增长。然而到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的增长出现了停滞。乐观的分析人士曾预言: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将会突破600亿。然而,现实却给中国电影圈浇了一盆冷水。2016年全年,中国电影票房以455亿收官,仅比上年增长14亿,增幅仅3%。当下,中国的银幕数每天都在飞速增加,仅仅3%的增幅,意味着上座率的下滑和市场的深度调整。

票房狂飙为何戛然而止?过去几年,观影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观影人群基数的增加,激发了市场的整体增量。大量资本和互联网催化下的票房补助,也加速了电影票房的爆增。在市场高速增长的几年里,投资方、制片方狂热开展保底发行,更使各方对票房对赌均有较高的期许。2016年,几乎每一部稍有名声的影片都附带保底协议,但以失败告终的情况居多。直到2016年下半年,电影票价格战进入尾声,市场基本瓜分完毕,票房补助、保底发行等现象才有所放缓。


【 关键词 】

“保底发行”:即制片方与发行方在影片上映前签订的一个对赌协议。根据协议,双方确认一个数额,无论影片票房最终是多少,制片方都能提前锁定一笔高额收益,而发行方则在实际票房超出这个数额的部分,优先获得额外收入。


然而,由票补和保底发行进一步推动的产业狂飙,也快速教育了国内的电影观众。在观众基数快速增加的同时,观众对影片质量的预期,也在不断提高。但各路资本的跨界进入,带来大量不符合行业规律的“热钱”电影,其低劣的质量和火热的营销形成反差。眼界逐渐开放的观众,对这些电影越来越不买账,其票房数据自然也很难看。

互联网视频网站的兴起,还促使电影传播渠道发生了大的变革。各家视频网站分流了一部分线下影院的观众,影院则逐渐成为满足线下社交或者娱乐需求的场所。九鼎投资预测,未来,更加具备话题性、视觉观影体验更强的影片或将更适合线下影院,这也将成为影响院线票房的因素之一。

如今,人们的娱乐方式更加多样化,进口片对国产片的冲击也可能进一步加深。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产片终将告别野蛮生长,转而更加注重影片的质量及精细化运作。


携手产业主体

或可化解投资困局

在中国电影业现有格局下,单个电影项目风险较大。而电影票房经过专项基金、院线+影院的分成,发行方提取“过滤”,最终给到投资方和制作方的分成不到40%(其中还要扣除前期投资的成本费用)。

整体而言,电影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水平依然较为滞后。但由于市场上的资源相对稀缺,产业门槛依旧较高,纯财务投资机构很难进入。因此,强势的产业资源依然具备非常高的价值。

同时,相较其他产业,电影市场的估值更难以确定,并不适合纯财务型投资。所以,我们认为,未来的电影投资必须是产业与资本的深度结合,通过资本沿产业链上下游深度渗透。如果只是纯资源比拼或者投资机构的纯“赌”,则并无优势。

中国电影的全行业集中度正在不断提高。院线、发行等产业链下游环节,集中度提升尤为明显。以院线为例,目前市场主流的院线品牌中,单个院线的市场占比并不高,没有形成绝对垄断。但各大院线都在通过收购、自建等方式积极布局卡位,规模较小的地方院线也在努力对标“大玩家”。主流玩家的合并趋势,必然会产生新的巨头。

中国电影利润的大头,通常集中在以内容生产为主的产业链上游。在内容生产端,虽然市场上具备一定规模的玩家较多,但单个的市场占有率也较低。未来,内容生产商中也可能产生巨头。观影人群的不同需求和属性,可能对应不同的制片方。同时,下游企业在不断做大之后,也可能利用自身优势,切入产业链上游。

新趋势之下,投资机构介入电影产业的方向可能是:与在行业中具有领先优势的强势产业主体合作。这样的主体,拥有核心优势,能在发行、内容、院线等关键环节卡位,或者能保障收入,亦或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投资电影的新价值点

高标准、精细化

在我们看来,中国电影业增长潜力仍然巨大,但增长方式已经告别了过去的野蛮粗放。更精细化的运作主体,以及更能满足不同观众需求的新技术和高标准的人才,将成为资本关注的重点。

时下,各类新技术对电影生产、分发和观影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未来,势必会产生更多基于技术创新的投资机会。例如,随着视觉大片的崛起,针对视觉效果的真人CG、全景视频、“超高帧”等技术类公司正在不断孕育之中,优质资本的介入和整合就能很好的形成联动。

影院本身的配套设施和运作机制,也在不断更新换代。配套设施的升级,必然带来更多新技术的应用。同时,目前大多数院线的排片依然奉行“经验主义”。未来,基于大数据等技术的科学排片方式,将逐渐颠覆原有经验。这些技术应用,都值得资本关注。

此外,类比美国电影市场的年龄分级、分院线发行等制度,中国观影人群的分层、分类也有可能带来新的投资机会。比如,小镇青年和文艺青年喜欢的影片类型就不一样。针对不同人群,必然会产生满足个性化观影需求的内容生产方。能够更好满足核心观影人群需求,具有针对性的精耕能力的机构有望脱颖而出,而它们也将得到资本的青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