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投资风险预测 >信息中介难做又不赚钱 P2P盈利或可类比ATM

信息中介难做又不赚钱 P2P盈利或可类比ATM

2023-05-10 14:56:27

  (作者授权该条开始网上贷款公司的原始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须受到调查。)

  昨日,自媒体爆料近日数百名投资人因为产品到期无法兑付,。其还表示,平台合作的国有担保公司“贵州省能源担保”资金链断裂,该担保公司在易九金融平台上发布的多个项目均已出现逾期,涉及金额达2.5亿元。

  此报道于笔者个人看来可能更加倾向于问责易九金融,追责无异于3点:1、易九的风控部门是干什么的?2、虽然不是信息生产者但是是信息发布者自然有连带责任;3、请不要用信息中介的借口来对投资人不负责,以此种种也算是现在互金行业的现状了。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中国信息中介的宏观逻辑。

  1.学分制不完善。中国现在还处于人情经济,并没有步入所谓的信用经济时代。信用体系的不完善,造成的信息不对称,自然可以留下很多的漏洞空子可钻,老赖的空间得以保存。

  (二)、投资和金融市场发展异常。信用中介的源泉来源于银行,投机市场的诞生来源于股市,而行业的所谓的投资人不管从抗风险能力,对于风险的识别能力,对于资产债权的认识能力多处于幼稚阶段,与信息中介的前置条件不匹配。

  3.被访谈者与投资者的认知偏差。纵观行业众多平台,多数平台多以表面信息中介,私底信用中介的形式存在,刚兑当属行业痛点。而认识的偏差来源于平台没有逾期坏账能自己兑付一切安好,若出现相关逾期坏账投资人收不回自己的本金,不管你怎么说你就是信用中介。因此就会造就一个很好的笑话,平台说我是信息中介,投资人说你是信用中介。谁对谁错?

 4、4.由国情引起。投资人不具有识别风险的能力,你不本息保障很难获得投资人,平台为了健康成长,自然信息中介最好,可是为了做大,信用中介是最好的模式。因此形成了一切以投资人为导向的行业发展模式,而信用中介的核心模式就是经营风险,经营风险的重点应该以资产为主,而现在的国情就是资产为投资人服务,似乎有一点本末倒置。

  很容易看出很难看到信息机构。

  先上易九金融平台模式图:

  从平台模式里面我们可以看到,金融机构前置,所有的信息生产、加工采集、以及最后的上线募资全部由国有担保公司完成,易九只是作为一个信息中介进行相关信息的发布,投资人根据信息自主选择自己可识别风险的相关债权。

  从平台的商业模式来看,标准的信息中介,没有资金池,没有生产信息,但是为什么还是出事呢?

  第一点:国有融资性担保公司前置生产信息,内部必然涉及债转模式,表内到表外,担保公司必然超杠杆,超额担保融资,典型的案例河北融投没有出事前6倍,出事之后20多倍杠杆。

第二点:信息的收集、生产、加工和推送都是由国有担保企业做的,项目融资担保公司做的,担保公司做再担保,那么不管耀九金融的风险控制有多强,我个人认为,在风险方面,它没有任何识别能力,否则就不会制造57个假冒伪劣的项目来借入新旧,最终导致资金链的断裂。

  第三点:信息中介,最多只对信息生产者做风控,无法具体落实到真实的借款人。而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风控核心点就是担保公司的担保杠杆,如果仅从每年的财报来看的话,我相信很多会计从业者会呵呵呵。因此所谓的信息中介引以为宣传点的风控手段如漫天烟火一样的然并卵。

第四点:信息中介的未来和利润点令人担忧。信息中介的始祖PPDAI还没有赚到钱,信息中介的利润点几乎来自双方成功交易的中介费用。这种盈利模式的可实现逻辑是,它需要一个巨大的规模。然而,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流动聚集效应是明显的。BAT、Lufax和怡和贷款等基准企业对交通和控制的吸引力远远大于其他平台,因此商业模式的上限很容易达到顶峰。没有盈利前景的企业绝不能是一个有价值的企业,担心其未来走势,可见PPDAI正在缓慢转型,迫于中国国情而败坏了中介机构的信誉。

  问题已经发现怎么解决呢?

从易酒事件中得出的结论是,商业模式是毫无疑问的,但逻辑上的矛盾在于:一是易酒金融本身对信息生产者没有核心控制能力;二是平台投资者把你当作信用中介;三是盈利模式令人担忧,即使在强大的资本背景下,利润也会死于非命。由于无论如何运作,都可以摆脱信贷中介的怪圈,如何经营才能让自己活得更长,活得更好。

  先说解决方法之前笔者先说一个案例:中船重工风力发电机公司每生产一台发电机都会亏损260多万,但是中船重工对于风力发电机的维修,保养,零配件企业却能够通过这一台风力发电机赚取高额的利润。

  同比到行业,笔者在上一篇文章已经写过于现阶段来看,屌丝的风口已经流失,因为你没有资本、没有资源、没有牌照。现在有实力或最近进入该行业的公司正开始展开结构性风险业务,允许信贷中介机构不赚钱,甚至亏损,但必须在其他所有时间点上都有利润。

  如何操作,笔者在这里提出了两个想法,也许是不正确的欢迎大家来纠正。

  第一条路:靠近金融端发展。

  前置条件:所有的具有金融牌照的公司必须是一个集团体系之下,并且拥有的绝对的控制权。

  逻辑类比平安,银行作为第一个信用主体开始抗风险,若平安银行觉得最近资金吃紧或者有一定的压力,在以保险、信托、基金等形式转让,再次向外界募资,如果基于实体风险太大,还是难以抗住,再以旗下融担、小贷、典当、陆金所等模式继续分散转移风险。纵观天朝的经济周期无非5-10年,而这些抗风险的主体少则2-3年,多则像保险20-30年,经济环境一回转,以前砸在自己手上的所谓的劣质资产,说不定可以盘活,赚取一笔利润。

  这也许也是16年开始不少金融企业开始加紧布局劣质资产收购处置的逻辑了,最坏的时代,最好的时代的理解也许是基于此。

  第二条道路:产业链布局,平台为血。

前提条件:有足够的能力切入产业链,具有上游和下游企业的相对控制能力,或者持有要控制企业的一些核心棘手问题。

  这里笔者就阐述一个模型,行业正在发展,需要慢慢摸索。模型原理是互金平台不赚钱,但是其它产业赚钱。逻辑互金平台作为一个融资端的信用中介,沉淀到实体,帮助下游企业解决短期的资金需求,于现今阶段来看中小企业难以存活的逻辑就是产品的出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渠道。因此如果平台能够利用手上的资源对下游企业的产品出口关卡进行把控的话,一方面获得了该下游企业的交易数据,方便后期进行风险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将下游企业内部的员工发展成为平台的投资人,最后形成的循环就是利用下游企业手里的钱赚着下游企业的钱。如果公司足够强大在配一些保理、小贷、典当,既有风控,又有处置,还有风险对冲,整个商业模式闭环基本形成。

  以上2个模型仅基于笔者个人认识,也许过于美好,但是最近看到不少大企业频繁布局互金行业,笔者相信这2种模式一定可以实现,何况已有现成的ATM案例。行业已经走到最后的风口,不管怎么样,屌丝的未来正在被慢慢缩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