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投资风险预测 >网叔:从懒财主看网站体验好的P2P平台就一定安全?

网叔:从懒财主看网站体验好的P2P平台就一定安全?

2023-05-10 14:56:27

懒富老板跑掉,引起热议,懒富老板是一个有好经验的平台,突然的风险也值得思考,网站体验好平台一定是安全的吗?

  懒财主实际控制人携款1000万跑神秘失踪之后,网叔的第一反应:成都某个有实力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可以把懒财主留下的整个运营团队都给收了……

  打开懒财主,网站逻辑清晰,执行细腻,用户体验舒服……一个相对成熟的互联网团队“跃然纸上”,在整体土鳖的西南互联网金融圈是很少见的。这个团队的“豪华”,就如懒财主自己说的:“懒财主运营团队由一群年轻、有朝气的80、90后组成,来自腾讯、百度、camera360等知名公司,拥有浓厚的互联网基因。”

  恩,,也精细地做成了一个细腻的操作攻略。然而,即便如此好。老板还是跑了……这个83年的老板居然就为了1000万,没出息的跑了。真是丢尽了做个项目动不动就估值几亿几亿美元的互联网圈子人的脸。

懒惰的有钱人跑来跑去,撞上了互联网金融界(即P2P),只有“用户体验是王者”的投资者面前。一旦遇到很多新鲜,竟然会以撤速、网站美为第一投资条件。你想跟几个字说话?他们反问:你看不出他们把事情当真了吗?你对网络思维有什么了解吗?你认识带感情做事的人吗?

在互联网的金融界,一直存在着金融与互联网之间的争论。一般来说,财务能力是主力军,辅之以互联网能力一直占上风。从实际角度来看,这一说法必须是正确的。

  然落到实际,市场又给了一个阶段性的特殊答案。从2013年到2016年,在投资人眼里所谓的“懂金融”的公司跑路率远大于“懂互联网”的公司。为什么?网叔来进一步给大家分析这个有趣的命题。

  首先,什么才是懂金融?

  早期P2P投资人对于懂金融的理解非常粗浅,就是放过高利贷或者做过风控的信审。于是投其所好,早期出现的大量P2P都是放高利贷的,或者是民营土老板拉上放高利贷的。看起来很美,特别后者,一个有钱,一个有专业。

  到这里,其实思路还是对的。但再往下一层,就错了。

但残酷的事实是,一个人并不富裕,但看上去很富有,他们大多是消极的。一个人看起来很专业,放弃高利贷,但高利贷本身是如此脆弱,以至于很少有人能在这个市场上活上5到10年。除了一些观察和收集高利贷的经验外,实际上也没有什么“专业”可言。

所以最后,一些负翁以高利贷的经验装饰了立面高息融资,渴望振兴原有产业,最后在负面谣言中信心崩溃,整体博弈结束。另一个高利贷者,在网上利率高企后,千万人普遍可以抗拒,但到了一二亿人开始坏账增加,一时兴起。

  那么,金融的专业是什么?

  网叔曾经说过,做高利贷的个个是人精,但大部分都没能善终。

金融领域的核心专业是几年来不放弃篡夺,也没有简单的信件审查。相反,结合市场环境,可以设计一个可行的风险控制管理模式,以尽可能避免系统性风险,并避免对个人能量因素的依赖,并对终端的每个订单进行相同的质量风险检查。

  事实上,我们也看到,在专业金融机构中高层待过,有完整金融体系训练的人做的P2P,明显比一般高利贷P2P稳当很多。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然后,让我们来谈谈为什么互联网用户寿命更长。

  单纯做互联网的人做金融,还高举互联网思维的,在这个圈子肯定是在玩火。但是他们居然比放过高利贷,看起来有点金融经验的人活的久一点,好一点,为什么?

  首先,做互联网的人可以上网时兴趣很低。

  好吧,互联网经验丰富的团队,总能做出耳目一新的网站平台。也总能用产品体验和品牌感觉低息去吸引一大波小白用户,这是早期放高利贷的P2P人永远跨不过去的坎,羡慕不来的痛。

  低息决定了成本,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平台的抗压能力和资产质量。特别那些动辄20%或者30%上线的高利贷平台,很容易被还息压力逼迫最终走上借旧还新的不归路。

  第二,做互联网的人早期都是通道,触碰风险较小。

  这个圈子有很多乱做通道产生的“噩梦”。但通道模式,在中短期还真不一定比自营模式风险大,特别是比那些单纯东一笔西一笔放高利贷的。毕竟,可以挑看起美好的。虽然这种挑法未来潜在风险较大,但短期的确有其好处。

  第三,做互联网的人都在想着互联网,疯狂而又庞大。

  做金融,长期来讲不计风险和自身的风险驾驭能力,疯狂做大是很恐怖。然而,短期却是可以活的好,活的久一点的“药”。规模大了,用户基数大了,如果再做点资金池,应对风波挤兑、小规模坏账都不在话下……

  最后,风险提示

  做投资,永远不要感性的被“时间”骗了。所谓完美兑付3年,然一朝负你终身。

互联网金融行业,或P2P,搁置了纯粹的欺诈。第一波大规模挂牌是做产业自筹资金,第二波是无高利贷规则,第三波是面临大考验,那些简单的互联网诞生,金融经验薄弱,风险意识薄弱的平台。虽然有些人有机会通过工业资本的整合获得土地,吸引金融人才,但在这两个关键时期,作为投资者,他们必须谨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