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投资风险预测 >对于互联网金融我们该关注些什么

对于互联网金融我们该关注些什么

2023-05-10 14:56:27

这个价值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三年野蛮增长后又回归了。

进入2016年后,整个行业开始朝着精益求精的方向发展。余额宝、P2P综合考虑了资产侧和资本方等平台模型的不断减少,依赖渠道、流量和高预期年化回报的股利时代已经结束。精细化、差异化、技术操作和创新是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的主题。

  一度被强调的「互联网化的金融」理念也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对「金融本质」的重新关注,以及「金融与技术结合」的更多可能性。「Fintech」大行其道,金融行业正在重新回归到「技术信仰」的时代。所以,能够在技术层面和产品层面做出创新的公司将成为关键的行业变量。具体来看,值得我们关注的有以下几个方向:

  资产对端创新

P2P平台根据自身的能力优势,逐渐分为资产侧和资本方。在互联网金融迅猛增长的阶段,拥有大量互联网基因的企业通过高利率、补贴等方式完成了资本方面的用户教育。在这一阶段,问题已经变成:持有大量资金,但不知道该投资哪个平台。因此,在现阶段,作为资产侧平台,更容易占据主导市场地位.有了优良的资产,资金自然就会聚集起来。

另一方面,金融的本质是资产分类和风险定价。在资产定价还不合理的阶段,谁能长期占据资产产生的优势,谁能更好地定价,谁能妥善管理这些资产,谁就能掌握核心竞争力,设置障碍。

  因此,当现有资产端日趋同质化,固定预期年化收益类产品已经不再稀缺时,就应该着手发掘新的资产了。发掘新的资产、掌握相关资产的风控技术、为市场创造新的增量是未来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机会。

扩展资产端不仅可以扩展资产类别,还可以通过创建新的消费者场景来创建新的情景资产。事实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些以资产方面为重点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出现,其次是大量的新资产,例如针对小型和微型企业、农村市场上的信贷资产、供应链金融资产以及针对各种人和情景的消费金融资产。其中,传统金融机构在市场上的服务程度越低,机会就越大。

  [财]消费金融

根据资产侧创新,消费者金融资产由于其资产分散、较小、依赖特定的消费需求,在这一轮资产创新中被确认为高质量资产。

  当然,不仅是因为资产优质,消费金融的快速兴起跟需求端的推动直接相关。面对拉动内需的政策和消费升级的趋势,消费金融是能够给单纯的消费行为赋能的。这也是阿里、京东等有消费场景的公司都在大力推自己的消费金融业务的原因,它带来的是「业务增强效应」。

因此,消费金融带来的创新和可能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和金融需求。如果没有分时乐这样的校园平台,学生在购买手机时将无法分期付款,甚至无法购买超出其支付能力的商品。这是新的需求。

  形成规模化的获客能力。当 P2P 平台或其它理财平台的获客成本越来越高时,消费金融服务能够通过具体的消费场景聚集用户,实现规模化的获客,大大降低成本。

较好地挖掘了用户价值。电子商务消费、旅游等所代表的高频消费情景。可以延长用户的寿命周期,在消费需求的刺激下增加用户的粘度,形成连续的实现。

  更有效的风控和更精确的风险定价。将风控分为「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两个方面,那么消费金融借款人在还款能力上基本不会有太大问题,风控主要集中在「反欺诈」层面。而借助具体的场景和人群特点以及大量线上操作带来的用户数据,消费金融平台能够建立更有针对性的风控模型,更高效的识别风险、给予授信,这是传统金融机构尚未开始的尝试。

  目前,消费金融业务大致可分为两类:基于垂直人群;基于消费场景。

其中,垂直人群可以是学生、蓝领、农民、白领、小企业主和微型企业主等。但是低杠杆的人,如学生和蓝领工人,对于消费金融公司来说是一个更大的机会,因为这已经意味着他们无法进入传统的金融机构。这类公司的代表是汾齐尔,购买单身男子等。

消费领域包括按揭、汽车贷款、旅游、房屋安装、教育、医疗等,按“第一次消费”是否被占,可分为两类。简单地说,你有自己的消费场景吗?一般来说,那些有消费前景的公司会更加乐观,而这往往是巨头们立场坚定的地方。初创公司通常需要与现场派对合作。

消费金融也在资本方面进行创新,低成本、大规模资本将成为未来消费金融公司的障碍。消费金融刚刚出现时,P2P投资者关联的资金大多是P2P平台上的投资者资金,但随着部分消费金融平台资产规模的扩大,P2P基金的高成本成为障碍。另一方面,银行和其他传统的金融机构正坐在许多低成本基金上,寻找更低风险的零售渠道来扩大其业务。最近,京东、丰齐乐等平台成功发布了ABS(信用资产证券化),资金流入将逐渐成为规范。

  网络保险

  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场景化金融」被认可。以太资本曾给出一个场景化金融的定义:将以往复杂的金融需求变得更加自然,通过将金融需求与各种场景进行融合,实现信息流的场景化、动态化,让风险定价变得更加精确,使现金流处于可视或可控状态。而除了消费金融,互联网保险这一年在场景化上的大胆创新也值得关注。

保险是1万亿美元的市场,目前互联网保险的渗透率仅为4%,但增长率令人担忧。2014年,互联网保险规模为85.9亿元,同比增长195%,2011年增长26倍。在80,90岁的消费者群体中,他们购买互联网保险的意愿的比例已经达到20%。

首先,互联网对保险业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渠道和销售水平上,即产品以较低的渠道成本出售给被保险人,其形式类似于保险超市。然而,除了销售、产品设计、产品定价、风险评估、理赔等环节外,保险服务也是非常复杂和重要的环节。因此,如果不触及这些环节,网络保险的创新程度就会始终受到限制。

随着中安保险开始推出退货保险、延迟保险等新型保险,互联网保险产品开始创新。而这一轮的产品创新,我们可以理解为“保险产品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场景”,即产品定制的理念,而产品场景也必然伴随着营销渠道场景,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什么样的场景适合定制保险产品?在思源风险投资总监王璞看来,他们是“现场需求清晰、规模小、时间周期灵活、适合在互联网上销售”的保险产品。

在产品创新背后,对应于定价方法的创新。当保险产品与Internet上用户的各种行为有关时,通过使用客户肖像、风险评估、产品设计、索赔预防等中的用户特性和行为数据来改变Internet保险产品的定价模式。

  改良定价方法实现个性化定价是最终目的。现阶段可行的方法就是能通过绑定场景和人群,拿到丰富的数据,不断进行精算尝试。当个性化定价有了比较成熟的方法时才能实现规模化,更多的比价类互联网保险创新也会更有意义。

因此,我们所关注的网络保险公司能够深入结合互联网场景,具有数据感知能力和精算师能力,能够通过数据实现个性化定价。虽然中安保险在互联网公司的现场和资金上得到了巨大的支持,但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不断涌现出生产定制产品的互联网公司,如WakeairInsurance、Sponge保险、小雨伞、大特价保险等。市场规模足够大,市场碎片化程度足以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或多个主导局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