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理财常识 >【热点】互联网医疗出海到底靠不靠谱?

【热点】互联网医疗出海到底靠不靠谱?

2023-05-10 14:56:27

  互联网医疗 “出海” 看起来似乎有点扯,一来国内的大市场还远没有开发出来,二来互联网医疗的现状并不乐观。有什么必要 “出海”?又凭什么 “出海”?


  但从已有的实践来看,确实已经出现了互联网医疗公司出海的尝试。而且,这些尝试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发生一些变化。包括出海的形态、方式、内容等,呈现了一种逐渐递进、细分的进化趋势。


  是什么因素在推动 “出海” 的趋势?这种趋势最终将向怎样的方向递进?它是否有可能对国内的互联网医疗格局产生影响?


  进化阶段一:患者出海


  跨境医疗其实已经火过一段时间,提供的主要服务是把中国患者送到国外的医疗、美容、体检等机构接受医疗服务,由此也衍生了一些境外远程会诊之类的服务。在互联网介入前,这类服务主要是由中介服务机构来提供服务。


  这个市场本身也有一个进化的过程,早期主要是出国体检、美容整形、抗衰老等,信息不对称又缺少规范,相对比较混乱。后期盛诺一家、惠每极致等机构出现,逐渐强化了品牌、规范的理念。尤其是盛诺一家特别提出服务疑难重症患者,突出了医疗的属性。此后,以日本、韩国、中国港澳台等为目的地的出国看病机构大量出现。


  在这个阶段,出国看病主要是针对一些特定的需求,比如高净值人群对于高品质医疗服务的需求,在国内公立医院很难得到满足;或者是对抗衰老、整形美容等有特定需求的高端人群。加上市场认知度的问题,这个阶段的出国看病还处于非常小的市场规模。


  后来,互联网医疗开始介入这个领域的服务,同样经历了一个过程。比较典型的是春雨医生孵化的春雨国际、就医 160 推出的国际医疗服务,分别是在 2015年8月、2016年3月 上线。到这个时期,已经是这两家综合型平台积累了相当大的用户量的阶段。实际上,互联网医疗介入海外医疗的思路主要是,从海量的用户当中筛选出具有海外医疗需求的人群。


  延续了互联网一贯的特点,在跨境医疗方面主要带来的改善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比如春雨国际以 5 万元的价格,将可接受人群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多数中产的层面;就医 160 则将在国内的 “直连 +” 服务延续到了国际医疗,用户可以直接预约。


  总结起来,这一阶段的医疗出海,主要是为患者提供出国就医的服务,产生这个趋势的主要推动因素是两个方面的:一个是经济增长带来的富裕人群的增加,另一个是国内外医疗服务质量和体验的差别。因此,这个阶段互联网医疗出海的方向主要是医疗技术发达但收费标准较高的目的地。


  进化阶段二:工具出海


  相比送人出海,第二阶段的 level 要更高一点,就是工具(或技术)出海。虽然在医疗技术能力上的差别相对较大,但在互联网领域,很多论断认为,中国与世界最先进水平之间差距并不大,甚至在某些方面齐头并进。


  具体到互联网医疗领域,虽然中美两国在医疗制度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在创业创新层面,则有相当高的契合度,大体上都是围绕着医生、患者、医院的痛点展开。从目前的形式看,为医生的临床和科研提供服务的医疗工具在出海的步伐上相对比较快。两方面的案例:


  临床工具-杏树林


  很久以前,杏树林的创始人张遇升在 36 氪发过一篇文章《移动医疗有哪些商业模式?》。文中列举了 Epocrates、Zocdoc、Vocera、WellDoc、Zeo 等五家美国医疗创业公司,涉及的商业模式包括向医生、药企、患者、医院、保险收费。


  从现在的趋势来看,这篇文章的梳理颇具前瞻性。而张遇升创办的杏树林在拓展海外市场方面也显得颇为领先。


  今年1月 初,杏树林宣布完成 C 轮 3200 万美元融资,同时发布了自己病历夹国际版 Medclipper 上线的消息。张遇升称,杏树林是第一家走向海外市场的中国移动医疗公司,而且 Medclipper 当时就已经在超过 15 个国家的医生使用。


  张遇升谈到,大部分外国医生都是自由职业,对工具类的产品需求强,而且虽然比美国相对有些差距,但在全球其他国家比如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过,医生的工作仍然没有获得电子化、数据化的服务,移动医疗还是一片蓝海。


  科研工具-crabyter 科研宝


  除了临床方面的工具外,医生的另外一项工作就是科研。从国内的实践看,已经出现了不少服务医生科研的创业公司,肿瘤领域受到的关注比较多。这与美国的情况有些类似。


  也是在今年1月 份,Flatiron 宣布完成有制药巨头罗氏领投的 1.75 亿美元 C 轮融资。而在此前,这家公司分别于 2013年 完成 8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和在 2014年 来自 GoogleVentures1.3 亿美元的 B 轮融资。


  Flatiron 主要是在做全美肿瘤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临床数据的系统化、结构化。与 Flatiron 类似,新屿信息推出的产品 crabyter 科研宝也是为肿瘤医疗机构和医生的科研提供服务。到今年初,科研宝平台上在全国范围内共有 4151 位临床医生,486 个肿瘤科室,399 个临床课题,以及 20 万例入组病例。


  近期,新屿信息与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医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新屿信息的 crabyter (科研宝) 平台进行肿瘤医学数据分析,开展国际科研协作,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将为新屿信息提供强有力的临床医学技术支持。


  进化阶段三:?


  从目前互联网医疗的出海实践看,绝大多数的业务是处在阶段一上,即送患者出国看病。这是可以理解的,比如在国内医疗服务市场,需求远大于供给。从这个角度,出国看病其实是弥补了国内对高端医疗服务供给的不足。


  而在工具出海的层面,虽然已经有一些实践,但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不过,如果像张遇升所言,海外的移动医疗市场还是一片蓝海,那么工具类移动医疗公司的大规模出海应该也是在预期当中。需要想象的是,第三阶段该是什么出海?


  我认为是服务出海。原因有几个方面:


  从价值的排序上看,出国看病的价值是中介费用,医生工具的价值是使用费用,而医疗服务则是全医疗产业链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随着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变革、互联网医疗的强盛,趋向高价值部分是必然选择。


  从比较优势的角度看,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医疗服务的价格水平拥有巨大的竞争优势。而在技术能力上,基于庞大的病例数量,我国的医疗技术水平也有相当高的程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独特的中医在海外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但最大的问题恐怕是,我国本已供不应求的医疗资源,如何承接海外医疗服务的需求。这确实是个关键问题,而且由于基本没有任何实践,我们也很难看到切实的解决方案。所以,这里只能从几个方面的变化来讨论未来服务出海实现的可能性:


  优质民营医院的崛起——理论上看,服务海外医疗需求恐怕很难指望公立医院。从公益性的角度出发,公立医院的职责首先是满足我国群众的医疗需求。而民营医院是有可能的,也有这方面的需求。不少民营医院获得了 JCI 认证,对接了国际保险机构,其实已经具备了服务海外患者的条件。和睦家在这方面其实已有多年经验。


  大量医生集团的涌现——医生集团的出现,其实意味着大量优秀医生开始走出体制,走进市场。对他们来说,梳理品牌、吸引患者的需求显然非常强烈。如果解决了落地问题、医保问题,医生集团完全可以面向全球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互联网医疗已经突破国界的限制。这其实也意味着海外患者在中国接受医疗服务之后,即便回国也依然可以保持与主治医生的联系。而且 VR 技术、远程医疗技术的日益成熟,甚至可以有可能让医生远程提供部分医疗服务。


  不过,即便已经有这样的趋势出现,也仍然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比如医生集团,就国内现状来看,大多数还处于初创时期,在摸索模式。而且,我国目前的医疗改革仍然在推进中,很多不确定因素也意味着服务出海可能还是件相当遥远的事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