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投资动态 >为什么投资人会投一些看上去不靠谱的项目?

为什么投资人会投一些看上去不靠谱的项目?

2023-05-10 14:56:27

当前中国的科技创业公司,在几乎所有领域都在经历着繁荣期,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出现,并从投资人的手里不断获取资金。在过去一两年里,我们已经看到了涌向中国创业公司的资金推动了新一轮繁荣。


创业热潮在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这几年中酝酿、发酵,各类高调的投资都开始浮现了出来,我们对动辄过亿美金的融资已经丝毫不感到奇怪。


另一方面,我们也都知道互联网往往会早就全盘通吃的赢家,甚至在更小众类别中的获胜者也可能会被大类别的获胜者最终吸收掉。尽管会出现大批的失败者,大量资金也会颗粒无收,但最终的结果应该对大家都有好处,因为各种科技创新和互联网模式的主要作用都是为用户带来便利。从长远来看,技术拐点和商业模式创新都会出现在互联网领域。互联网的作用在当前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比如阿里巴巴从电子商务入手,结果带动了金融,许多变革并非一开始就能预料得到。


互联网有个特征是量变产生质变。所谓的“质变”就是指你无法预测的改变,比如说“大数据”的堆叠,会让整个社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变化。举个例子,google一直在“搜集数据”。随着pagerank的算法越来越优化,根基于“大数据”的统计算法领域兴起了,也被称之为“机器学习”。通过这种算法,我们可以“教育”电脑分辨各种我们希望它分辨的东西,而只要用于教育的数据量越多,学习出来的分类就会越精准。所以,用“大数据”最后演变成发展成自动驾驶,甚至再到自动化机器人,对google来说是再合理也不过了。而这一切其实并不在google创始人最初的蓝图里,只是因为量变产生质变。


另外,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世界,将来会数倍于美国。科技公司的估值膨胀,也加快提升了中国资本对优秀科技公司、技术、团队的并购需求,对发展有一种促进作用。因此即便创业成功者总是会非常少,但这个浪潮还会越来越大。对于投资人而言,并不存在自乱阵脚这个说法。项目定价能力是体现投资机构专业性的体现,觉得过高就不投。考验投资者的,永远是对项目的定位,这个项目到底是不是好项目,也就是常识和逻辑。投资者基于所关注行业的常识,并通过了解这个常识了解创业者所处这个行业的常识,通过常识提炼投资逻辑,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去识别什么是真泡沫什么是真繁荣。通过横向和纵向的逐步深入行业这个生态环境,可以知道应该在什么阶段投什么样的环节,有哪些产品是真正具有长生命周期,有哪些产品很快被颠覆掉,有哪些产品被其它方案相互之间替代,从而最终明确投资的时点和落脚点。


至于为什么经常能看到投资人会投一些看上去不靠谱的项目,其实有两个原因:


第一、看上去不靠谱不等于真的不靠谱。


普通人的判断力是没有价值的。虽然投资人的判断力也不见得靠谱,但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不能相信“理所当然”的逻辑。


有个人,他过去开的公司,合伙人带着团队跳槽到大公司,大股东要求撤资,而他自己四年没有任何收入,只能在家里依靠母亲过活,去参展时,住在租来的车里,在公共浴室洗澡。后来好不容易把公司卖掉之后,意志消沉,跑到世界各地花天酒地,再也也提不起干劲。后来,被好友说服之下,在一个全新领域又开始创业,刚有了成绩就被政府禁止,把公司改了名以后继续干,发现公司域名买不起,竟用2%股份去换……


这样一个人,你会投资吗?然而,这家公司叫Uber。


看上去不靠谱的事情,最终不靠谱的概率也许超过90%。所以避免被打脸的办法自然是不断做出会失败的判断,十中其九,但这样的策略对投资人是不可行的,因为这样就投不出去任何案子。所以对风险投资人而言,勇敢做出判断,甚至是和绝大多数人不同的判断,很有必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后来获得巨大成功的项目,最初被看好的反而很少(普通级别的成功,判断相对一致)。


第二、投一些有争议性、话题性的项目有利无害


屌丝逆袭的几率其实是极低的,多数情况下,还是要靠投资好的团队、好的项目来获取回报。所以,要想投出好项目,必须要不断向外界传达出你会撒钱的讯号,光说你有几百倍回报没用,还要表达出支持梦想、支持创业的情怀,来让更多优秀创业者愿意主动联系。这件事和泡妞是类似的,泡妞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想尽办法跟她混熟,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把自己带到对方可能会出现的时间、地点,接触多了,不管成不成,自然有机会。很多宅男犯的错误就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对方根本不可能出现的位置,所以一点机会也没有,女神的生活中什么帅哥、猛男没见过,怎么会有主动见宅男的意愿。同理,创业者不管自己的项目能不能成功,总是希望投资人心胸宽阔,给钱利落。这便是很多投资人不光给钱,还要让自己上新闻的原因。


互联网的每一个细分市场没有被发现和验证时是没有参照的,或者只能与所谓的邻近市场作类比,如果不冒风险,慢慢就会陷入了“路径依赖”的思维定势,觉得风险太大看不清。好的投资人应该是以时间和经验沉淀出来的,常常还会随身附带一些不可言状的悟性——也可以理解为秘诀。在最近的投资浪潮中,有另外一个显著特征,即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加入进来,他们的创业知识和经验能帮助投资者更好地取得收益。也就是说,真正乱了阵脚的恐怕是不能跟上时代的“传统投资人”。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的追求成为个人、企业普遍的认知与渴望。“知识”之外,还有一个名词是“常识”,两者差异仅在相对的普遍性不同而已,常识是大多数人都知道,是每个人必备的基础,而知识却只有少数人才懂。因此,只有少数公司拥有独具的知识(即know-how),于是产生竞争力的差异。在如今日新月异的时代,几乎有80%经验总结都属于“常识”,该领域里头的每个人都会,只有最后的20%,才是真正的“知识”。很多人在学到了业内的常识之后,却误把常识当知识,觉得自己已经懂很多了,已经是专家了,对新生事物缺乏理解,这是常有的迷思。


由于知识与常识之间仅是相对普遍性的差别,因此,只要知道某一项知识的人越来越多,则这个知识就会变成常识,在行业里头成为运作上的必备基础,而不再是少数人独具的竞争力来源。事实上,所有的知识都在不断地演变成常识,尤其资讯传播工具的发达,使得知识演变成常识的速度加快,少数人寡占某项知识的时间随之缩短。在这种情形下,一个人势必要持续不断地产出新的知识,才能够维持住既有的竞争优势与市场地位,甚至扩大竞争优势。


对一般人而言,独立创造知识的难度很高,因此,融入好的文化与环境,在集体激荡之下加速汲取知识,并且共同创造知识,成为个人维持竞争力的关键。一旦脱离好的团体、好的环境,吸收新知的机会便相对减低,很容易就丧失优势,此为身处知识经济时代的每一位工作者容易忽略之处,值得格外注意。这也正是所有风险投资人时时刻刻都在面临的挑战。


文章来自科技自媒体平台百度百家,版权归作者。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