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理财常识 >消费金融是个宝盒 但打开的方式很重要

消费金融是个宝盒 但打开的方式很重要

2023-05-10 14:56:27

,“新常态”开启了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全新视角。经济下行压力、结构调整阵痛、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成了压在中国经济命脉上的新的“三座大山”。

  
  而就在这纷纷扰扰、荆棘丛生的经济森林里,人们却把目光投向了“消费金融”这颗尚且未长成的小树。这究竟是拔苗助长式地成长,还是来自未来的神秘的礼物?而我们,又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星探”呢?
  
  他们说,中国经济会在消费端“破茧重生”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杠杆,我就能举起整个地球。
  
  不可否认,长期以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使得中国迫切需要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个能够重新引领经济指标快速上升的新领域。这个所谓的杠杆就是我们将要谈论的消费金融。
  
  制造业产生的危机显然已逐渐传导至其他各领域,大量无效浪费的投资以及来自制造全行业的亏损,正在瓦解多年来中国赖以维系的经济森林。相比在大型企业身上和传统制造业身上找寻新的增长点,很多人认为,倒不如“扶持”一个新的生长领域,而能“获此殊荣”的便是消费金融。
  
  实际上,中国“十二五”以来,“三驾马车”当中消费的贡献率一直稳居第一。而大洋彼岸的美国,消费贷款也早已占到了贷款市场的50%以上。在每天全球外汇交易额的5万亿美元中,商品和服务贸易的交易额仅仅只有10%(5000亿美元),而90%的资金皆用于金融投资,这其中消费金融的规模和占比正在不断攀升。
  
  很多人预计,中国的消费金融将蕴含超过70万亿的市场规模,当然这与中国民众消费习惯的更迭不无关系。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不断追逐小康的路途中,我们正在将对于生存型消费的热忱转赠给升级型消费。尤其是服务、信息、品质等在内的新兴生活消费。这也进一步推进了消费这枚“压舱石”和“新引擎”的作用。
  
  而这种种现象的凸显,都让“中国经济会在消费端‘破茧成蝶’”这一预言呈环状放大。
  
  消费金融现状的“三两事”
  
  美联储将消费金融界定成家庭金融的一部分,泛指家庭收入、家庭资产分布和负债来源状况。而房地产抵押贷款则作为今天金融的一部分与消费信贷分开统计。
  
  而在美国整个消费体系中,也主要由这三类金融公司执掌全局:一是消费金融公司,主要经营个人消费信贷资金的发放,用于购买个人消费品;二是销售金融公司,主要是通过分期付款融资方式给销售商,让其向消费者提供汽车等消费品;三是商业金融公司,主要向消费品生产企业或者销售企业提供短期融资。三类金融公司各司其职,共同繁荣了美国的消费金融市场。其中,也诞生了如花旗、富国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巨头。
  
  与此相比,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虽有少量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平台和电商企业的参与,但主体上目前仍然以商业银行为主。因而提起消费金融,还有许多人想到“信用卡”之类的实体线下模式。
  
直到2014年,京东白吧和天猫的介入突破了一定的场景,进一步发挥了普拉特和惠特尼金融的意义,2015年6月短期贷款仅占消费贷款的43%。
  
  即便如此,在对于消费信贷的市场监管上,中国仍被一海之隔的日本拉开了差距。日本消费金融的增速虽然不能比肩美国,但靠着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的个人信用中介服务机构支撑起了整个消费金融的信息保障。信息服务机构不仅对个人信息提供绝密隐私保护,更向会员企业提供资信服务和个人信用方面的参考。并且该类中介机构只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并不以盈利为目的。
  
  所以日本民众在消费过程中,并不会产生像中国市场那样,信息泄露严重的情况。
  
  来自未来的宝盒,用怎样正确的方式打开?
  
  实际上,真正拉动并维持消费金融的长久前行,动机来自于民众手中的Money。中国百万亿元存款背后不仅有千百年来的消费习惯,还有对于这个环境的不安。
  
  首先,中国人长期受“先赚钱,再过日子”的传统思维影响,长期处于低消费、高储蓄的氛围中;
  
第二,国内消费环境恶劣也是造成囤积资金思维的一股外力。食品安全问题,大量的假冒伪劣商品,刺激了消费者的神经;
  
最后,社会保障没有到位。中国人之所以喜欢省钱,不仅是因为民族习惯,也是因为对未来的不安全感,这导致了预防性储蓄的大幅增加。因此,如何解决一系列普通家庭负担,如购房、教育、医疗、养老等,也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那么,满足了消费动机后,自然还有消费场景的建立。特别是要警惕像今天信用卡这样的乱象会蔓延至消费金融。
  
  当年国内信用卡市场通过多年的市场推广,持卡用户数量突飞猛进,总量一度高达数亿之多,达到了一人多卡的地步。为了抢占市场,大部分银行在办理时的审核都不够严格谨慎,导致了客户质量良莠不齐、过度透支消费、无力偿贷罚息等现象,更进一步引发了“次贷危机”的可能。消费金融市场的迅速增量,也很有可能引来“众人的抢食”,从而助推了坏账率的抬头。
  
所以,如何提升场景个性化塑造和运营能力,如何将数量庞大的同质化产品成为具有差异化营销能力的产品,将会成为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平台和电商企业在内的整个消费金融体系需要面对的问题。而唯有此,才能成为趋势下竞争取胜的关键。
  
  潘多拉打开了盒子,放出了贪婪、虚无、诽谤、嫉妒和痛苦。而消费金融这只“来自未来的盒子”,又是否会真的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带来高效、便捷、发展和改变呢?
  
也许重要的不是它是什么样的盒子,而是打开它的感觉。
友情链接